作为“专接本”的任课教师,要明确课程性质和上课学生的特点与需求,“专接本”课程性质很简单◼️,概括就是两个字“应试”🏋🏽🧕🏼,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上课学生的最大需求——通过考试☎。 怎样围绕“通过考试”这样一个课程性质,如何面对一群想通过考试的学生,是接下来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🐺,“专接本”任课教师要处理好课前认真备课和课堂充分利用🔦、紧紧围绕考点讲述和适当发挥、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堂参与🚶🏻♀️,教师课堂面授和学生课后复习整理之间的关系👨🏿🏭。 一、课前认真备课和课堂充分利用之间的关系 就“专接本”的课来说,备课是相当重要的🚭,给“专接本”专业的学生上课🈚️,绝不像我们某些任课教师所认为和想象的那样🪰,课前抽时间翻翻教材就去上课了🕴🏼,恰恰相反,“专接本”教学备课在某种程度比专科的课程备课要重要得多👱♂️。这种重要性是由“应试”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📼,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非常熟悉所教课程,非常了解考试的题型、考点甚至是得分点。了解和熟悉课程和考点的途径包括认真阅读👩👩👧👦、研究教材以及跟主考学校联系🐵,详细了解每章考点🕠💕。教师给学生上课,第一节课首先要讲这门课的考试题型是怎样的的🔛;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,要非常明确告诉大家👇🏽,书本上每一章节都有哪些考点、考怎样的题型(包括某个知识点以往考过哪个题型,还可以考哪些题型)、不同题型的同一考点学生如何把握等等,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课前通过认真的备课来完成🛡🏊🏻♀️。课前认真备课再加上一定的授课技巧和方法,教师会觉得上课时间过得很快,课堂利用得很充分,某些任课教师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🧑🏻🏫,一堂课很漫长,实际都是因为课前没有认真备课的原因。 二、紧紧围绕考点讲述和适当发挥的关系 “是围绕考点讲🦘❤️🔥,还是抛开教材发挥💾?是前半段讲考点🏋️♀️,后半段发挥;还是前半段发挥🏃♀️➡️,后半段(特别是临近统考前)讲考点👰🏿♀️🩺?”这些问题常常摆在任课教师(特别是新任课教师)的面前⤵️,这些问题的答案是,整个学段,每一节课,都应紧紧围绕考点来讲🚛,抛开教材的发挥仅仅是“调味品”🖌,可用来调节课堂气氛,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以及帮助学生理解考试内容👨🏼🦳,这种“发挥”只能适当,切不可够多。适度的发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🔨,学生很欢迎,但是过度的发挥会让学生觉得任课教师是在混时间,对考试毫无用处👦🏻。围绕考点讲,事实上可以内容很丰富,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怎样围绕“应试”这样一个课程性质来讲👫🏻,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。 三🔘、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堂参与的关系 要想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,任课教师必须把自己讲授和学生课堂参与充分结合起来,通常的做法应是👨🏽🎨,先让学生在教材上记下某一章节具体的考点🚙、题型,接着告诉他们怎么去记忆🐳,哪些字词是关键词,再接着教师自己背一遍给他们听,最后请学生把书合起来,随机抽查,让学生站起来当场背诵。学生对这样的课是又怕又爱,“怕”是被老师当场叫起来背诵,“爱”的是这样做的确效果好🚐,学生能记住,课堂上充分利用,课后只要较少的时间就能达到记忆的效果。 四🤚🏿、教师课堂面授和学生课后复习、整理之间的关系 除了任课教师课堂面授、积极带动学生课堂记忆之外🏌🏼♀️,学生课后的复习、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4️⃣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是,每次课后必须按考试题型把教师上课的考点自己整理好,下次课前带来让教师检查↩️,每个学生必须是自己手写(一般不可以电脑打印)整理,不得复印别人的。在上新课前,除了检查学生自己整理的资料外,教师还要花一定的时间🧛🏿,把旧的知识点重新带领同学们再回忆一遍。俗话说👷🏼♀️,“温故而知新”,这样一个整理的过程👩🏽🍼,实际是一个非常好的重复记忆的过程,对增加记忆效果非常好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,想把某一信息牢记,没有什么诀窍🟨,只有通过高效、反复记忆。 在每一章节考点串讲,学生自己整理的基础上,全部章节都讲完后🧈👉🏽,教师应自己编综合练习题(也可采用以往的考题),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闭卷完成,学生做完之后仔细评讲,带动学生有效回忆知识点,增强记忆效果🌷👩🏽💻。当做了多个综合练习后🛏⤵️,学生把最后的考试也常常作为平时的一个综合练习来完成,就会消除考试的紧张感💍,提高考试的成绩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🧛🏼♂️,认真做好“专接本”教学工作,真正对得起每一个学生👔,学生也会非常感谢任课教师的,通过一个阶段的“专接本”教学工作,教师会与很多人联系,会结识很多朋友👋🏽,有益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,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。当然作为“专接本”任课教师💇🧑🏻,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👷🏽,应妥善处理好专科教学和“专接本”教学,“专接本”教学与教科研之间的关系,只要坚持不懈,不断求知🧑🏼🚀,善于实践🤜🪗,积极反思☹️,积淀方法🥯,摸索经验,就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的教师🫲🏿。 (本科教育管理部 王种银)
|